于烟火深处 聆听城市的历史回响
时间:2025-11-08 21:28:53 来源:i内江在我市的街巷肌理中,藏着一条条沉淀岁月的老街。它们或依水而兴,或因路而盛,或伴铁路而生,在时光流转中守住历史根脉,也盛满市井温情,成为触摸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。今天,就让我们循着青石板路,逐一走进这些藏着内江灵魂的老街,触摸城市的文脉肌理。
始于明清的市中区水巷子,因“城依沱江”的格局得名。明清时这里是居民挑水要道,常年水渍让“水巷子”之名沿用至今。墙体彩绘再现“挑水场景”“蔗船渡江”盛景,独特的阶梯平台设计,藏着旧时的人文关怀。
市民 邓咏梅:
基本上几十年了,都还是走梯坎那里上来,都是那样的,河坝街,以前,浮桥那方(过来),很热闹。
史料记载,这里曾有邓小平光顾过的面馆,如今店铺虽迁,但老街的石阶青苔与壁画故事交织,仍能让人品味乡愁与城市底蕴。
市民 祝革利:
小时候就开始在那里抬水,甘蔗码头那些都在那下面。
记者 龙朝阳:
我发现这个水巷子的阶梯跟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,那就是每隔几梯就有一个小平台,每隔几梯又有一个平台,据说是为了方便当时挑水的人暂时把桶放下来歇息,还是非常的人性化。
如果说水巷子是沱江边的岁月缩影,那始于汉代、盛于明清的东兴老街,则是我市文脉的集中承载。作为国家3A级景区,东兴老街紧邻东渡码头,曾是沱江水陆交通要道与商贸重镇,石梯坎见证过甜城甘蔗的外运盛景。
清代宅院、古戏台与文化广场延续千年文脉,青石板路、朱红房门与铜人雕塑相映成趣。茶肆、川剧座唱等传统业态坚守至今,新开的汉服馆将传统婚服与老街底蕴相融,让古韵焕发新生。
汉服店负责人 曾伟峻:
本来东兴老街也是我们内江人的一代人的记忆,所以我们想的是结合本地的,就是我们这边的老街文化,能够让它能够融入进来。
向记肥肠粉搭配锅盔的地道风味,老人们晒太阳、下棋闲谈的悠闲场景,让老街的烟火气愈发浓厚,在高楼环绕中守住一份市井本真。
记者 龙朝阳:
东兴老街完整保留了原有的空间尺度与院落功能,让茶肆、酒馆、川剧坐唱等传统商业形态得以延续,走进其中,随处可见旧时生活的鲜活场景,如今老街四周高楼林立,它却安然静立其间,现代都市气息与传统市井文化在此达成了和谐交融的独特景致。
跨越沱江两岸,资中大东街则藏着更深沉的千年时光。自西魏成型至今,这条曾为成渝官道要地的老街,完好留存着南宋建春门城楼、清末至民国川南木楼,花格窗与铺门板勾勒出古城最鲜明的轮廓。
记者 龙朝阳:
这里是资中大东街,680米的长度却藏着千年的时光,这里不仅有资中保存最完整的城门建春门,也是歌手刀郎的故乡,烟火里藏着历史与深情,在这里走上一走才会懂,最动人的从来不是远方,而是此刻脚下能让心安稳下来的地方。
居民刘艳的百年祖宅,由祖辈以300两纹银购置,屋内留存的老家具,默默见证着家族与老街的世代羁绊。千年间沉淀的马帮铃声、学宫书声,如今仍能在剃头铺、老茶馆的热闹中找到回响。
市民 刘艳:
你想,几十年了,还是有感情,真的真的有感情,你看,那些串架房子都是百多年的历史了,晓不晓得,建春门以前拍江姐的时候在这里取了镜头的,以前这条街很繁华。
老人们不舍离去的坚守,年轻人寻访复古光影的脚步,让这条老街从未沦为冰冷的打卡点,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活质感。
老街居民:
住了几十年来,七八十年了,舍不得走,舍不得走。
顺着成渝古驿道的脉络向西,隆昌古大北街则演绎着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的千年传奇。作为六路驿道交汇的核心,这条被誉为“活化石”的古街里,青石板上的深浅印记,镌刻着马帮足迹与古代商贸的繁忙。
记者 龙朝阳:
隆昌曾经是六路驿道交汇的交通要冲,相当于当时的高铁枢纽,而它的核心段就是这里的古大北街,694米的古驿道上,每一块青石板都曾经留下过马帮的脚印,相传,曾经杨贵妃最喜欢的合江荔枝,就是经过这条古道快马加鞭地运往长安。
“因道置驿、因驿置县、以道兴城”,古道催生了隆昌的城市底蕴。如今,穿斗式木梁架起青瓦,雕花窗棂下红灯笼摇曳,肃庆德政坊、牛树梅展馆等遗存,让为民理政的历史故事可触可感。
记者 龙朝阳:
古驿道的尽头就是天运楼,夜晚楼身流光,灯火亮起时,千年古驿道与川南小城的轮廓重叠,就是隆昌因道兴城的生动图景。
从盛唐驿卒的匆忙到明清官员的担当,不同年代的人文记忆在此凝聚,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触摸到岁月的温暖与力量。
如果说古驿道承载着跨区域的繁华,威远县老城墙北门外的滨河路,则书写着城墙与市井共生的温情。始建于明正德七年的老城墙,现存840余米,北门城楼面向清溪河,飞檐翘角间,“北拱宸” 匾额依稀可见当年辉煌。
走出城楼,滨河路的热闹便扑面而来。小吃与商品摊位沿路排开,编织竹刷的手艺人、提供便民按摩的摊主,用手艺勾勒出最本真的生活图景。
市民 郭建州:
在这个地方,我们就是从小到大就在这周边玩耍,现在就是这个地方有娱乐感,什么都有,打牌的、卖东西的,像特别是我们年龄五六十岁、六七十岁的,就找得回年轻时代的这种感觉。
滨河路中段,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铁桥,曾是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,如今仍默默方便着两岸居民往来。
市民 张绍明:
七几年才修的这座桥,因为我们来往要绕很远。
城墙另一侧的狭窄小路别有洞天,青苔覆盖的墙体与偶尔传来的小提琴声相映成趣,让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雅致在此交融,成为连接威远过往与当下的情感纽带。
记者 龙朝阳:
逛了一圈下来,威远滨河路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热闹,贩夫走卒汇聚于此,男女老少穿梭其间,城墙根下不仅有历史,还有更浓厚的烟火人生。
在铁路轰鸣与城市发展的交响中,内江铁站街则因铁路而生,藏着几代人的成长与牵挂。从内江站延伸至内江锻压厂,街巷的每一处角落都浸着铁路印记,早年的铁路相关建筑,虽不复往日喧嚣,却成为街坊们最珍贵的共同回忆。
记者 龙朝阳:
高楼里藏着对城市未来的展望,老街里刻着城市过往的故事,铁站街一条关于铁路和车站的老街,始于内江站,终于内江锻压厂,因铁路而生,这里的一切都有铁路的影子。
街巷间没有繁华商圈的浮躁,学校的琅琅书声、医院的安心守护、菜市场的鲜活热闹,填满了日常的每一刻。一家铺盖面店香气扑鼻,不少人从小吃到大,老板娘的言语间,还藏着张含韵打卡的小自豪。
面馆老板 龚泽容:
好多娃儿都是讲,都是吃我们的铺盖面,从小吃到大,一个人都变成三四个人了,一家一家的来。
如今老街悄然焕新,小黄楼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,但修理店的专注、棉絮坊的轰鸣,还有老人们闲坐闲谈的模样,让慢节奏的温情从未改变。
市民 绕丽仙:
住起比较熟悉,比较方便,邻居那些大家在一起比较和谐嘛,还是喜欢这个地方。
记者 龙朝阳:
脚程里的铁站街很短,十几分钟到头,但时光里的铁站街很长,装着几代人的成长与牵挂。
若想在城区寻觅乡镇赶集的热闹,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松三路老街便是绝佳去处。作为连接城区与乡镇的交通枢纽,这里的老旧房屋换上黄色外墙,既保留生活质感,又透着清新活力。
人行道上摊位林立,村民售卖的生态蔬果新鲜可口,老式缝纫机缝补便民,两元钱就能在茶馆里闲谈岁月。麻花、传统糕点等怀旧小吃香气扑鼻,新开面馆的姜丝牛肉面性价比颇高,藏着老板照顾家人的温情。
面馆老板 郭芳丽:
我搞了16年多了,面馆。
记者:
以前在哪儿开呢?
面馆老板 郭芳丽:
在成都,内江开了几个。哦,开了(家里)又有点事嘛,又没开了。
黄色外墙、河流、桥梁与老厂相映,让老街兼具文艺感与烟火气,温情藏在平价美食、特色服务与生活坚守中。
记者 龙朝阳:
老街虽然不长,但是有吃有喝有得玩,还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,一不小心就逛了一上午,看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。
从沱江边的水巷子到驿道上的古北街,从铁路旁的铁站街到城墙下的滨河路,我市的老街各有风华,却都藏着相同的城市密码。它们是历史的载体,是生活的舞台,更是情感的寄托,在岁月流转中始终温暖动人,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与烟火深情。
| 记者: | 代勇 龙朝阳 黄正华 钟欣航 |
| 编辑: | 张磊 |
| 责编: | 王雨 |

